大家好:
住在北马阅读光华日报的校友可能今天读过了这则新闻,其他地方的也许没有机会,所以我从网上摘录了这则新闻贴在这里与大家共享,关于许哲,这位逾百岁老人家的超人智慧。
我们也许受的教育比她高,也比她富有,但是想一想,我们活得比她快乐吗?我们的生活意义能比得上她吗?
为什么我们几乎是拥有了一切,但是依然无法尝到最纯真的快乐?
可能我们缺乏爱,我们只爱我们自己,只爱与自己有关的人,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想想,是不是这样呢?
负责人/财盛CS
许哲公开“不老传说”秘诀 一笑而过活到113岁
(槟城8日讯)113岁许哲公开她“不老传说”的秘密时说,她可以活到这么老其实非常简单,也没花什么钱,一天到晚只要哈哈哈就可以。生性豁达的她也非常爱吃冰淇淋,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她会选择吃冰淇淋,一笑而过。
一个人能活到113岁,已属不容易,而现年113岁许哲的一生,都在照顾有需要帮助的人,每天抱着全世界都平安及快乐的希望。从不抱怨,永远都保持笑脸的她,印证了好人有好报这句
一生都在照顾有需要的人
“只要有人比我饿,我会把我的食物先让给她吃。”
她分享说,她小时候非常贫穷,没有一餐温饱。有一天,他们挖到一些番薯,正当她与家人要吃的时候,却来了一对饿了两天的母子来要求食物,她母亲二话不说,就将番薯全给了他们,那时她不明所以,然而她母亲的一句话,让她紧记至今。
她母亲说“我们昨天才吃,他们已经两天没吃,比我们饿,我们应该让给他们吃。”,母亲的这句话让她顿时开窍,也让她在今后一直不断照顾有需要的人。
许哲在其好友刘忠义的陪同下,应钟灵校友会的邀请,于周二晚在槟州大会堂与民众分享她113年的快乐人生,而在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教务处主任宋宝兰主持的座谈会上,许哲风趣幽默的回答民众对于她的询问。
爱能克服一切
她说,爱是最伟大的,爱能克服一切,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克服一切。无论面对任何困难的人,她都以爱能克服一切,让人懂得爱的简单道理,使许多人走出瓶颈。“爱是信仰,良心是宗教”这是她的至理名言。
长期茹素 “祖母归西,我还健在”
许哲是心连心苑的创办人,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予照顾年老、病痛、饥饿的人,只要她有生之年还有能力,那么她就不能看着其他兄弟姐妹饥饿,但自己却吃得丰富。这样无私的“年轻人”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也赢得了上天给予的福气,让她能活到113岁的高龄。
她也是长期茹素者,从小就不喜好吃荤,有一次她祖母强硬的要她吃鱼肉,并对她说吃鱼肉才会强壮,然而最终她还是将鱼肉吐出,也坚持吃素。她淘气地说,“她吃鱼现在已经睡觉,而我还在。”
当晚出席的包括钟灵三校董事会副主席拿督郭显荣及钟灵独中校长吴维成等。仪式上,郭显荣颁发纪念品予许哲及宋宝兰,并由吴维成陪同。是晚,钟灵独中华乐团、舞蹈组及戏剧中也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
6 comments:
古往今来,有多少能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花费在养生术的研究上,呕心沥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道书《西游记》八十一章,从孙猴子寻找养生术开始,按五行、循八脉、在鸿钧老祖的点拨下,经历了修道全过程。用五行学说,形象地将师徒五人喻人之五脏,刻画出一幅活生生的修炼图。孙悟空:穿红、为心、主火,被八脉(芭蕉扇)烧的焦头烂额。悟能:好色、食欲大主土、能吃喻为脾胃。悟净:穿青、为肝、主木、刚直。白龙马:白色是肺龙马是精神,人的精神是否旺盛?与肾气关系极大。由于金能生水,所以肺不强、肾必虚为肾。因肺是沟通内外的媒介,龙马负图就是河图,河图演化的结果就是天一生水,所以白龙马是肺与肾的关系,也就是金生水的过程。将白龙马喻为肺与肾,再妙不过。唐僧穿五色僧衣是人五脏的主人,全面概括表述了五脏之间的关系及属性。作者不经修行绝不会有此妙作。真是想法与实践相贯穿、淋漓尽致地表述了从养生术到修道、成道的全过程。引人入胜,奇妙无穷。
可惜的是一些学者不深入养生术领域。而涂之于玄学色彩、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不知实修感悟、望文生意、枉加评说、或扬或褒、各论其说。然而在众多著书立说的书林中,甘肃---秉承前人、拜师求学,从养生术门外逐转于内。对《西游记》从养生的角度深究,取得了深刻的感悟。不辞大任、化神秘成通俗、辛勤策划成该书,使《西游记》突破神话故事,转入养生术的研究,别开生面、再添瑰丽、脱颖成书。真乃了梦里寻他千般苦,蓦回首此人竟在艰难环境中,苦苦研索养生术的奥妙。
一部“感悟”《西-----》从头至尾贯穿了作者穷理尽性,深究养生术心得,究其竟,谁是谁非?读者各执其见,绝非千篇一律。---:道名(---)意在如大海容百川,才能见真境,虚怀若谷,无中获大有;修养生术就是渡大海达彼岸,孙猴子就是打竹排冲险滩避暗礁寻找养生长寿术的典型代表!
-与恩师从争闹、认识、熟悉,从不受教养到百依百顺,是五行山下、火焰山上,烧炼的结果。这个过程真可谓选种、下种、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部经过,-有今日之感悟,已是翻天覆地七十二变化了。能否一个筋斗打十万八千里,那就看苦修实炼的结果了。
文子养生与实修养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往往文字故弄玄虚,引人入胜:苦修是实际感受,引入日渐康复之路。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是为了证实理论。孙猴子拿混沌老祖的理论,去实践养生术的,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本《西游记》概述了实践的全过程,“感悟”《西====》是对西游记从养生学角度的再认识、有待实践去验证。
cs tq. forget to check the last page for the 2 comment. cancelled it.
To Comment 12/12/10:
Don't understand what u mean, do I need to do anything?
CS
世人多知手-而不知口-。其实口-的危害远大于手-,而且流行世界,比毒品还凶猛。因为“是药三分毒”,所以人们对吃药比较谨慎。但药其实不是最猛的毒,比药更可怕的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美食。吃,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我们有悠久、繁多的吃文化。然而吃也是有代价的!凡吃的东西,只要进入人体就会作用于人的血液、器官乃至整个身体。如果药没治好病却造出更多的病,说明药对人体产生了毒负作用。现在连西医都知道人类多了一个巨大的疾病来源,并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叫“药源性疾病”,即药没治病却造出病。从严格意义上说,对症之药才是药,否则即是毒。即使是对症之药在治病的同时有时也有副作用,所以才说它有三分毒。如果药不对症,那么药肯定不只三分毒,而是九分甚至十分毒。所以吃东西的时候得悠着点.
此话意味深长!很多人就是因为吃得好而提前死了!在生活中,进入人体最多的东西不是药,而是食品,尤其是美味佳肴。食品的基本功能本来是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饥渴,但文明的发展和演进却导致饥渴成了次要需求,对口腔快感的过度追求,即口=反而更重要了。人们说去吃饭,实际上是为了吃菜,吃饭成了个幌子。对口腔快感的过度追求,令美食在本质上与毒品、烟酒再无区别。所以像我这样真的把吃主食当饭吃的人反而成了异类,因为这是“对美好生活”缺乏追求的表现。我暗想,难道追求口腔快感就是人生之大乐?追求“美好生活”就一定得口-?记得小时候大人教育孩子吃饭的规矩是“看菜吃饭”,就是说菜是用来下饭的,不可光吃菜不吃饭。现在世道变了,很多人吃菜不吃饭,就因菜好吃,能产生快感。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旦食品入肚,快感就转瞬即逝,五脏六腑却开始工作,身体必须消耗自身能量来消化食品,如同汽车开动马达消耗汽油一样。如果食品的种类和数量超出身体需求,它就不再是营养,而是人体的毒品和垃圾,毒和垃圾排不走,身体就发胖,经络就堵塞,血压血脂血糖就升高,器官功能就失灵,病就出现了。其原理等同“是药三分毒”。不过食品却不是三分毒,常是九分毒,因为九成以上的病和九成以上得病的人可能是因为美食中毒。简言之,凡导致人得病、痛苦甚至死亡的东西皆为毒。
从中医药理药性角度看,因为主食如米、面是中性的,不偏不倚,故可长期吃。而药之所以为药,就因为它是偏性的,如偏寒、偏温等等,所以可用于治病。生病即阴阳失衡、冷暖失调,需用偏性之药将其调回中性,亦即平衡态。主食以外的菜肴尤其是肉类和药一样皆为偏性,更何况是激素催大的肉,如将其当成主食长期吃,不吃出病才怪!
我经常被人问这样的问题:吃素,还吃得少,营养够吗?看来人似乎有偏好,只怕营养不够,却从不担心营养过剩!所以每每被人问此问题,我的标准回答是:你走进任何一家医院,看看有几个病人是因为吃素、吃少了得病的?正好相反,他们几乎全部是因为吃荤中毒和吃多了撑出的病!这种现象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美妙:人体阴阳失衡,是谓病。所以古人称健康之人成为平人,平衡之人也!过犹不及,因为失衡了。所谓毒是相对而言的,比如砒霜、附子,虽是毒物,但只要在药方的配伍中适量、对症准确,就是良药。反之,看似毫无毒性的营养品,只要人体摄入过量就是毒。以此反观,“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得重新认识。对症之药可能三分毒,不对症之药可能毒性更大。吃药毕竟不如吃饭频繁,所以药还不是最猛的毒。真正的剧毒正是人们每天吃的美食,尤其是鸡鸭鱼肉这样的美味佳肴,外加经常服用的补药、保健品、维生素,只要超过人体的需求,则必毒无疑!看看人们每天吃的东西,有多少是人体必需的呢?既然不是必需品,却反而要消耗大量体能去消化,还生产出一堆排不出的垃圾,于是经络、血液堵塞,百病生焉!目前最流行的病种如胃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肝病等等,无一不与人们过量美食相关。
有人很容易据此得出这样的结论:饮食是生病最主要的原因。其实不然,人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心。说白一点,心烦意乱是得病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中医与佛家、道家、儒家的观点完全一致。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上不明则下必乱,即心不明则其它器官必乱。佛曰:万物由心生,一念是佛,一念也可是魔;道曰:清心寡欲乃健康之源。吃的确导致无数的病,但是人如何吃、吃什么终究还是由人心决定的。
中医强调养生与治疗结合,强调治未病,就是为了将病消灭在萌芽之中。这就是中医的因果论,养生就如同佛家的修因,因为强调养生从源头上就解决了治病问题。可惜人对病痛的认识,往往如同他们对死亡的认识一样幼稚,以为死亡是人晚年的事。死亡其实从人出生的刹那就诞生了,生与死从人之初就一直处于一种变幻的博弈状态。无常就是这种无自性的变化。病痛本是人生无常的现象之一,有病因必有病果,除去病因,自然没了病果。儒释道三家各有偏重,但都追求一个“道”。佛既让人认清无常,又强调因缘和合,实为一体两面,与医家、道家之理完全相通。道家和中医强调养生,也是为了从根本上排除病,是谓治未病。所以俗话说:凡人修果不修因,菩萨修因不修果,不同之因会导致不同之果。《道德经》讲的更痛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有人说,不让我吃好喝好,不让我抽烟喝酒,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其潜台词是:只有味觉的快感才是人生之大乐。我只好笑曰:呵呵,吃高级饭,结果无非拉一泡高级屎!高级屎与低级屎的区别是高级屎更臭!其实我并非完全否定美味,只是强调平衡,因为现在的问题明显是营养过剩。有人揣着糊涂装明白,与赌场的赌徒心态一样,明知必输,仍然勇往直前。所以面对生猛的食客,虽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基本上是对牛弹琴,即使面对家人也一样。人往往只有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才会改变。但往往又为时晚矣!人各有命,所以只能随缘。
美食之毒与药之毒的区别在于,一个效果慢,一个效果快。但是吃美食的量大、频率高,所以最后导致病的主因还是以美食居多。用文革时期的批判语言来描述,美食就是“糖衣裹着的炮弹”,令人防不胜防,所以美食的危害程度远非药物可比!也许中国人因为过去一直吃不饱,所以老把吃当成人生之大乐和要务。连从前送礼送来送去都以送吃喝为主,老一辈人关心下一代也基本上以吃为主,唯恐儿孙吃不饱,吃不好,还有给人夹菜的习惯。有的爷爷奶奶就追着孙子喂饭,哪知这是在以爱的名义害了子孙!为了“爱”,为了享受美好生活,人们堂而皇之大吃大喝,结果99%以上的城市人群都吃过量,让吃成了自己害自己人的最佳工具,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搞成了血压、血脂、血糖的提高。
人吃,不再是维持生命的需求,而是为了寻求快感。
世人多知手-而不知口-。其实口-的危害远大于手-,而且流行世界,比毒品还凶猛。因为“是药三分毒”,所以人们对吃药比较谨慎。但药其实不是最猛的毒,比药更可怕的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美食。吃,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我们有悠久、繁多的吃文化。然而吃也是有代价的!凡吃的东西,只要进入人体就会作用于人的血液、器官乃至整个身体。如果药没治好病却造出更多的病,说明药对人体产生了毒负作用。现在连西医都知道人类多了一个巨大的疾病来源,并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叫“药源性疾病”,即药没治病却造出病。从严格意义上说,对症之药才是药,否则即是毒。即使是对症之药在治病的同时有时也有副作用,所以才说它有三分毒。如果药不对症,那么药肯定不只三分毒,而是九分甚至十分毒。所以吃东西的时候得悠着点.
此话意味深长!很多人就是因为吃得好而提前死了!在生活中,进入人体最多的东西不是药,而是食品,尤其是美味佳肴。食品的基本功能本来是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饥渴,但文明的发展和演进却导致饥渴成了次要需求,对口腔快感的过度追求,即口=反而更重要了。人们说去吃饭,实际上是为了吃菜,吃饭成了个幌子。对口腔快感的过度追求,令美食在本质上与毒品、烟酒再无区别。所以像我这样真的把吃主食当饭吃的人反而成了异类,因为这是“对美好生活”缺乏追求的表现。我暗想,难道追求口腔快感就是人生之大乐?追求“美好生活”就一定得口-?记得小时候大人教育孩子吃饭的规矩是“看菜吃饭”,就是说菜是用来下饭的,不可光吃菜不吃饭。现在世道变了,很多人吃菜不吃饭,就因菜好吃,能产生快感。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旦食品入肚,快感就转瞬即逝,五脏六腑却开始工作,身体必须消耗自身能量来消化食品,如同汽车开动马达消耗汽油一样。如果食品的种类和数量超出身体需求,它就不再是营养,而是人体的毒品和垃圾,毒和垃圾排不走,身体就发胖,经络就堵塞,血压血脂血糖就升高,器官功能就失灵,病就出现了。其原理等同“是药三分毒”。不过食品却不是三分毒,常是九分毒,因为九成以上的病和九成以上得病的人可能是因为美食中毒。简言之,凡导致人得病、痛苦甚至死亡的东西皆为毒。
从中医药理药性角度看,因为主食如米、面是中性的,不偏不倚,故可长期吃。而药之所以为药,就因为它是偏性的,如偏寒、偏温等等,所以可用于治病。生病即阴阳失衡、冷暖失调,需用偏性之药将其调回中性,亦即平衡态。主食以外的菜肴尤其是肉类和药一样皆为偏性,更何况是激素催大的肉,如将其当成主食长期吃,不吃出病才怪!
我经常被人问这样的问题:吃素,还吃得少,营养够吗?看来人似乎有偏好,只怕营养不够,却从不担心营养过剩!所以每每被人问此问题,我的标准回答是:你走进任何一家医院,看看有几个病人是因为吃素、吃少了得病的?正好相反,他们几乎全部是因为吃荤中毒和吃多了撑出的病!这种现象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美妙:人体阴阳失衡,是谓病。所以古人称健康之人成为平人,平衡之人也!过犹不及,因为失衡了。所谓毒是相对而言的,比如砒霜、附子,虽是毒物,但只要在药方的配伍中适量、对症准确,就是良药。反之,看似毫无毒性的营养品,只要人体摄入过量就是毒。以此反观,“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得重新认识。对症之药可能三分毒,不对症之药可能毒性更大。吃药毕竟不如吃饭频繁,所以药还不是最猛的毒。真正的剧毒正是人们每天吃的美食,尤其是鸡鸭鱼肉这样的美味佳肴,外加经常服用的补药、保健品、维生素,只要超过人体的需求,则必毒无疑!看看人们每天吃的东西,有多少是人体必需的呢?既然不是必需品,却反而要消耗大量体能去消化,还生产出一堆排不出的垃圾,于是经络、血液堵塞,百病生焉!目前最流行的病种如胃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肝病等等,无一不与人们过量美食相关。
有人很容易据此得出这样的结论:饮食是生病最主要的原因。其实不然,人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心。说白一点,心烦意乱是得病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中医与佛家、道家、儒家的观点完全一致。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上不明则下必乱,即心不明则其它器官必乱。佛曰:万物由心生,一念是佛,一念也可是魔;道曰:清心寡欲乃健康之源。吃的确导致无数的病,但是人如何吃、吃什么终究还是由人心决定的。
中医强调养生与治疗结合,强调治未病,就是为了将病消灭在萌芽之中。这就是中医的因果论,养生就如同佛家的修因,因为强调养生从源头上就解决了治病问题。可惜人对病痛的认识,往往如同他们对死亡的认识一样幼稚,以为死亡是人晚年的事。死亡其实从人出生的刹那就诞生了,生与死从人之初就一直处于一种变幻的博弈状态。无常就是这种无自性的变化。病痛本是人生无常的现象之一,有病因必有病果,除去病因,自然没了病果。儒释道三家各有偏重,但都追求一个“道”。佛既让人认清无常,又强调因缘和合,实为一体两面,与医家、道家之理完全相通。道家和中医强调养生,也是为了从根本上排除病,是谓治未病。所以俗话说:凡人修果不修因,菩萨修因不修果,不同之因会导致不同之果。《道德经》讲的更痛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有人说,不让我吃好喝好,不让我抽烟喝酒,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其潜台词是:只有味觉的快感才是人生之大乐。我只好笑曰:呵呵,吃高级饭,结果无非拉一泡高级屎!高级屎与低级屎的区别是高级屎更臭!其实我并非完全否定美味,只是强调平衡,因为现在的问题明显是营养过剩。有人揣着糊涂装明白,与赌场的赌徒心态一样,明知必输,仍然勇往直前。所以面对生猛的食客,虽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基本上是对牛弹琴,即使面对家人也一样。人往往只有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才会改变。但往往又为时晚矣!人各有命,所以只能随缘。
美食之毒与药之毒的区别在于,一个效果慢,一个效果快。但是吃美食的量大、频率高,所以最后导致病的主因还是以美食居多。用文革时期的批判语言来描述,美食就是“糖衣裹着的炮弹”,令人防不胜防,所以美食的危害程度远非药物可比!也许中国人因为过去一直吃不饱,所以老把吃当成人生之大乐和要务。连从前送礼送来送去都以送吃喝为主,老一辈人关心下一代也基本上以吃为主,唯恐儿孙吃不饱,吃不好,还有给人夹菜的习惯。有的爷爷奶奶就追着孙子喂饭,哪知这是在以爱的名义害了子孙!为了“爱”,为了享受美好生活,人们堂而皇之大吃大喝,结果99%以上的城市人群都吃过量,让吃成了自己害自己人的最佳工具,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搞成了血压、血脂、血糖的提高。
人吃,不再是维持生命的需求,而是为了寻求快感。
人生在世,其一生功业不在你可以拿走多少,而在你可以留下几多?但为什么孔子死数千年,佛陀圆宿这么久,还有人怀念尊敬,但因留下教诲和智慧。而成千万年的怀念,他们的生命与我们一样长短,但其功德无与以比较,何解? 因为我们生存为己,伟人生存为众!
Post a Comment